|
真正的顶尖高手,都有一种“傻瓜式思维”!
比如,发明余额宝的不是银行、最先做打车软件的也不是出租车公司、原本做杀毒软件的竟然把手机做到了极致…
许多人在一个行业深耕了数年,好不容易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、建立了某种优势,结果一转眼却被一个“不讲章法、乱打乱撞”的新兵蛋子给打败了。你说来不来气? 这让我联想到金庸小说《倚天屠龙记》中的一个桥段:
张三丰为什么要求张无忌将所学招式都忘掉呢?
道理很简单。新手打老手,如果比的是招数、套路,结果不是被打死,就是被累死。
作为一个初学者,如果比武的时候心里总想着套路,就会被敌人随机的打法搞的手忙脚乱。
所以,以弱克强最好的办法就是“无招胜有招”,越是本能地应对,越是能随意使出高秒的破解之术,从而让对手无招可破。
这就好比创投圈里流传的一句话:凡是那些厉害的角色,都能瞬间变“傻瓜”。 01 为什么做个“傻瓜”这么难?
有本英文书叫《The Sense of Style》,作者提到了一个词,叫做“知识的诅咒”(the curse of knowledge)。
意思是说: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些事情,就会很难想象不知道它时是什么样子。
这就好比一个受过系统化文学训练的人,往往很难写出广受读者欢迎的好文章。这是为什么呢?
原因在于,当你越是精通一件事情,就越容易掉入“内部视角”的陷阱。
之所以他们的文章无法戳中大众的G点,原因并非是他们不专业。
恰恰相反,正是因为他们过于“专业”,所以才往往会陷入一种“内部视角”,导致其不能平等的站在大众读者的立场上去沟通思考。
换句话说,所谓的内部视角,本质上也是一种优势视角,它是建立在我们过去的优势和资源上去思考的一种直觉性逻辑。 再举个例子。
由此可见,这个故事的上半段,张小龙是在用自己的“内部视角”推广自己的产品,而到了故事的下半段,真正吸引女孩们的却是“外部视角”,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「用户思维」。 那么,为什么即便是那些看似聪明的人,也常常会陷入“内部视角陷阱”呢?
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两个常见的行为经济学词汇——沉没成本、禀赋效应。
首先,当我们要对一件事情产生某种决策时,不仅会看这件事情有没有好处,还会看自己过去在这件事上投入了多少成本,好比金钱、时间、精力,乃至认知。
其次,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(比如认知),我们便会花极大的成本去维护这样东西,即便从客观上讲是不科学的。
所以,无论是聪明的人还是笨蛋,但凡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和经验,就会在这个前提上遵循已有的行为模式去行动。
因此我们才常说:一个人最难改变的,就是过往的经验和认知。 02 如何像高手一样切换到“傻瓜模式”? 在张小龙看来,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,就是要能随时切换成“傻瓜模式”。
在一次分享中,他曾经说道:
这句话听起来有些玄乎,不如说一个我自己的体会。
之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:“永远不要和认证层次不同的人争辩”。然而,今天我所要讨论的话题恰恰相反:假定对方与你认知水平不同,究竟我们该如何有效沟通?
好比一直以来,我认为语言最神奇的地方,就在于同样一个词或句子,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。
比如上学的时候,有个英语老师帮我们记单词,他是这样描述的:
你看,这个老师的比喻是不是连3岁小孩都能听懂?
可问题是,现实当中我们很多人极容易陷入一种“内行视角”,或者叫“专家视角”。我们往往会假设很多事情别人是已知的,而根本不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知道。
比如,我在前面提到了两个行为经济学词汇:沉没成本、禀赋效应。
按道理说,凡是常看我文章的人对这两个词应该并不陌生,为什么我还要大费周折的啰嗦一大堆解释、举一大堆的例子呢?
套用乔布斯的格言来回答,“stay hungry,stay foolish”。在我看来,这句话并非是他一味地自谦,还是他赢得用户时的一种行为准则。
言外之意,stay foolish(保持愚蠢)不是让自己真的变“傻”,而是要求自己在做产品时变得和用户一样“傻”。
当然,这里的“傻”并非是指愚昧,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外行,一个没有任何相关背景经验和知识的小白来看待。
换个角度说,“less is more”作为一种沟通原则,是很多成功者所倡导的一种商业哲学。
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什么是“用户思维”,最后得出一个结论:就是永远不要觉得你比别人聪明! 好比前阵子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开了一家科技感很强的餐厅,我问他“所以呢”?于是他给我罗列了一堆的名词,什么3D裸眼、虚拟现实、沉浸式体验、分子料理等等…
说实话,听完这些华丽丽的词后我仍毫无感受,唯独只有“沉浸式体验”,让我联想起了有一年在纽约观看的一部叫做“Sleep no more”的沉浸式戏剧。
话说回来,当我联想到这里的时候,感觉还是有点不对劲。
因为过去的那段记忆,完全是站在我的“内部视角”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。试问一个没有看过类似“sleep no more”这种剧的人,会联想到什么是沉浸式体验吗?
想到这儿,我有可以肯定,就是凡是愿意消费朋友餐厅的人群,多半都是猎奇心比较重的人,并且本质上偏爱炫耀(并非贬义),所以他们很可能都拥有过观看戏剧的体验。
所以我建议他将产品与用户大脑中已存在的记忆相关联,聚焦定位在“剧院式餐厅”。 有句话说,所谓的创新,就是像白痴一样思考(需求),然后再像专家一样实现它。
真正的高手从不在意自己做了什么,而是会去考虑对方真正需要什么,也就是我们每个人背后的人性。
为什么许多成功者宁愿相信“非理性”的人性,也不愿意相信“理性”的数据呢?
答案在于,数据的信息是有限的,而人性的可能是无限的。
由此见得,很多人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,往往会忽略一个更大的事实:我们往往是在已知的信息里做决策,在有限的规律中找结论。
然而,在我看来,真正的理性,其本质上是反直觉思考。
正所谓“嘴上说不要,但身体很诚实”。所以营销人也常常会说,你永远不要去发明事实,而是要尽力地去发现事实。
而事实,也并非是你站在“内部视角”直觉上认为的,而是通过不断地洞察、摸索,从而挖掘出别人大脑中已存在的认知。
就如我前面所提到的:永远不要觉得你比别人聪明! 03 结语 记得之前有人问我说:“为什么很多生意上很成功的人,文化层次普遍不高?”
针对这个问题,我想引用之前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张图,即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:
关于这张图网上有很多解读,这里我只想补充一点:
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,那些“文化层次不高但很会赚钱的人”,他们并非真的认知水平不如你高,而是他们更善于本能地站在人性的角度去思考,更甚者,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做到了这点。
所以,文化层次的高低,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财富大小。 换言之,真正决定一个人成败的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能掌握一种“外部视角”,随时让自己瞬间变“傻”。
若要做到这点,在我看来,起码要遵循以下三条:
1. 打破直觉,不要被自己的“已知”裹挟; 2. 洞察人性,发现事实背后的人性心理; 3. 遵循简单,没人愿意花功夫理解你。
最后,相信我一点:以上我所说的可能都是错的。 |